“分粽子了,酿美酒了。”18日是农历二月十八,上江村热闹非凡。“游大粽”福首(制作大棕的人)小心翼翼地把巡游过的大粽分给村民们。
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到二月十八,客家聚落连城县北团镇上江村都要举行“游大粽”民俗活动,以特有的客家第一粽酬谢土地,祈祷新福祉,红红火火闹春耕。
上江村的“游大粽”是一项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,也是客家人祈盼“丰收与和谐”的象征,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每年农历二月初六,村民就着手准备做大粽,他们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,用70公斤糯米裹粽,制作成1.6米高的大粽。随后下锅蒸煮三天三夜,粽子熟后裹上金箔纸,贴上吉祥的纸花,另包上数百粒指头大小的“公母小粽”,挂在大粽上端。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五抬出大粽子巡游,十八则是分粽,将大粽分到每家每户,村民们则将粽子撒向田间,由此开始闹春耕。
今年上江村的“游大粽”活动中,家家户户依旧忙着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,许多长者则装扮“古事棚”,迎接“游大粽”盛会。十乡八里的亲朋好友和两岸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参与其中,村落很快就已是人山人海。形似竹笋、精心装饰的两只大粽被供奉在庙堂中,每个粽尖上还挂着数百个小粽子。不时有村民前来祭拜,祈盼今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“大粽来了,好运来了,丰收也会来。”上午10时许,随着三声铳响,“游大粽”仪式开始了。
十番音乐开道,龙凤彩旗引领,村民们抬着神尊、二棚大粽、“古事棚”等依次巡游。古意十足的队伍后面,宣传计生、综治平安、爱国守法、科技兴农等新风尚和新文化的花车队、鼓乐队、腰鼓队等,一路吹打,紧跟而至,让当地村民与游客大开眼界。
村里家家门前都摆放着贡品,“大粽”到来时,主人会烧香点烛放鞭炮,整个山村沉浸在一片红红火火、热热闹闹的喜庆之中。“游大粽”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当地小学的操场里,游行队伍绕行操场数圈后,“大粽”、花灯、彩旗暂停一旁,村民们拉着架在板车上的8棚“古事”奔跑竞走,以期待孩子们学好文化、力争上游。
“我请到了小粽子,我要把它带回台湾,给儿子和儿媳。”来自苗栗县的台胞张先生高兴地说,同为客家人的他对这项连城客家民俗特别感兴趣,在参加连城正月客家元宵狂欢节后,这次他又组织了10多位台湾好友专程前来。张先生表示,岛内的客家乡亲也有类似的民俗活动,但像连城这样保留了这么多客家民俗的还不多见。他说,苗栗县打算仿建客家土楼,计划今年年底前动工兴建。“希望与祖籍地增加互动,把优秀的客家文化引到台湾客家人聚居区,使海峡两岸客家文化兼容互补,发扬光大。”
将近正午时,村民们抬着大粽游遍全村后,将其置放于小学,早已在此等候的村民和游客,顿时把两个大粽围得水泄不通,人们手执红包纷纷向“福首”请要小粽子(上图)。“我今年想要个孩子,就来请个粽子祝福如意。”一位女青年拿着请到手的粽子高兴地说。粽子除了谐音种子,祈福丰收外,还有求子和平安的寓意,难怪引得如此多两岸乡亲的青睐。
小粽子分完了,人也渐渐散去,到当地亲朋好友家中欢聚,一边喝客家米酒、品客家美食,一边回味“游大粽”的喜庆与欢乐。(黄如飞 黄水林 陈析兴 文/图)